十岁的小雯在外婆及妈妈的陪同下,由其舅舅背入心理诊室的。她看上去挺机灵、乖巧,但很瘦弱、精神萎靡,心情显得不耐烦。其母亲介绍:孩子也不知道得了什么病,一个多月来一直不吃饭,让她吃饭就哭闹,每天仅食少许果冻、瓜子。曾在医院进行多项检查,也没有发现什么毛病。眼看孩子一天一天瘦下去,情绪还不稳定,时常哭闹,不能上学,家人非常着急。在内科医生的建议下,来看心理医生。
与小雯接触较好,很有礼貌,一般的问话都能顺利回答,但涉及到吃饭尤其是学习时,则明显抵触,不耐烦,要找妈妈,交谈难以进行下去。
从其母亲了解孩子的成长经历及学习情况:小雯为独生女,自幼懂事、听话,也较聪明。在其五岁时,因其父亲婚外情而离婚,一直住在外婆家,当时母亲很受打击,发誓一定要把小雯培养成优秀的人才,证明自己是个有能力的女人,好让小雯的爸爸后悔。当孩子上学时,母亲通过人情关系将小雯送到当地最好的学校,最好的班级学习,并求老师在学习上严格要求小雯。一年级时小雯学习成绩较好,而其母亲仍不满意,让小雯参加各种补习班,只要与学习有关的事全部满足。小雯学习压力逐渐增大,第二年学习成绩开始下降,尤其数学表现明显,时常遭到母亲的训斥。在学校老师也常为她单独辅导,或因不能按时完成作业被留下写作业,放学后也不能及时回家。小雯自尊心受到了伤害,逐渐产生了厌学情绪,但不敢反抗母亲及老师。
一个多月前的一天晚上。小雯患感冒发烧,第二天早晨没有吃饭,外婆就没有送小雯上学。两天后小雯已不发烧了,但她依然不吃饭,家人发现小雯仍然病着,也未让她上学。一周后妈妈怀疑小雯是否又得了什么胃肠道疾病,就带到医院检查,反复检查也没有查出什么问题,可小雯就是不吃饭。看着不能上学而一天一天又瘦下去的孩子,妈妈急坏了,实在没有办法才求助于心理医生。
了解小雯的情况后,她不吃饭的根源也就清楚了。实质是小雯有了厌学心理,讨厌上学,而又不能反抗。偶然的患病就可以不用上学,可是疾病总要好的。为达到不去上学的目的,就要保持病人角色,不吃饭就意味着自己仍然病着,自然不能上学了。
象小雯的情况并非个例,只是形式不同而已。许多家长为了让孩子学习好,考上好的大学,出人头地,给父母挣面子。在学习上给了孩子很大压力,往往适得其反,而且还妨碍孩子心理健康成长,甚至罹患心理疾病。
要知道相对于学习好,心理健康成长发展更加重要。要想两全其美,需按心理学要求培养孩子。孩子刚入学时首先培养孩子适应学校环境,与老师及其他同学建立好关系,让孩子感到在学校是愉快的。然后再培养学习兴趣,让孩子愿意学习、主动学习,感到学习时快乐的,有成就感。而现实情况是孩子写错一个字,就罚他写多少遍,这样损害了孩子的学习兴趣。三是培养学习能力、学习技巧,让孩子会学习。然后再帮助孩子抓学习成绩。这样孩子的心理不但能健康发展,而且潜能也被挖掘出来,学习成绩自然会令家长满意。
丹东第三医院门诊科 于福宽